“戏乐共生与传承中的弓弦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0年12月21日上午,“戏乐共生与传承中的弓弦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综合楼报告厅举行。本次研讨会是“2020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学院首次以戏乐共生与传承视角探讨弓弦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会。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尹晓东出席会议并作总结发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本院各级领导及专家学者有本届中国弓弦艺术节艺术总监、副院长宋飞,艺术实践管理处处长张尧,音乐系主任谢振强,表演系主任王绍军,音乐系副主任牛长虹,京剧系副主任顾玉杰,表演系器乐学科教学负责人姚红,京剧系教授王彩云,青年教师宋婷婷,音乐系副教授任宏、青年教师邓超伦等。出席会议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弓弦乐演奏家与业内专家:二胡演奏家周维、高扬,京胡演奏家胡化山,板胡演奏家李永志,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李笑秋,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马可和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咏音,以及华音网负责人贺绍伦等。中国戏曲学院部分弓弦专业的学生和十余家媒体共同参加了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议题分两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从戏乐共生的历史发展来关注弓弦乐器的发展;第二个板块是集中就戏乐共生中弓弦人才的培养进行研讨。
在第一个板块的主题研讨中,研讨会主持人宋飞教授首先谈到,中国弓弦乐器已有千余年历史,聚焦到胡琴家族特别是二胡的发展,近100年来的发展可谓成就斐然。胡琴艺术的发展,不仅从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并且与戏曲艺术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戏乐文化生态中逐渐形成其弓弦乐族系。近年来,我们开始更多从戏曲主弦的视域来关注民族弓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届弓弦艺术节,在中国戏曲学院的舞台和论坛上,对戏曲主弦有更多近距离接触时,我们看到许多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现在依然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弓弦乐器。我们对这些戏曲主弦乐器的关注,对它的历史、生存状态以及通过高等教育对未来主弦人才培养的关注,可以将弓弦乐器胡琴族系的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发展,进行更好的整合。这在全国戏曲艺术和音乐艺术教育领域,已经成为我们着眼长远而给予聚焦的一个颇具特色的领域。
随后,任宏副教授、贺绍伦先生以及张咏音老师分别围绕宋飞胡琴艺术传承传播中心的“戏曲主弦口述史资源拍摄工作”的前期工作进展和成果,作了介绍并与大家分享收获。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任宏副教授介绍了“戏曲主弦口述史资源拍摄工作”的项目的进展情况。自2019年项目启动后,根据文化部2017年公布的全国348个剧种,其中有233个剧种跟主弦密切相关的信息,按照地域、剧种、音乐特色进行板块划分,确立调研的思路。在宋飞教授的带领下,到江浙一带和重庆地区开展地方戏曲主弦调研工作。任宏副教授谈到,历史上的弓弦乐器,经过长期发展,在和戏曲相遇之后,其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从历史学和传统音乐研究视角,发现戏曲主弦在活态的师承相传路径中,有再现或保存地方语言方言声调的独特功能,同时还是古代音乐研究范围的“乐律”样本,秦腔的“苦音调”或潮州音乐的“重三六调”音乐保留的“中立音”,属于我们民族音乐特有的、而非外来的“中立音”文化现象。在戏曲音乐中,主弦和唱腔关系密切,我们关注戏曲的演唱时,更需要关注两者的关系。通过对地方主弦的调研,认识到,要真正把戏曲声腔讲清楚,离不开对戏曲主弦的认识。
华音网负责人贺绍伦先生长期从事戏曲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现场节目制作工作,他向与会专家们分享了项目中的影像成果,并探讨了“戏曲主弦口述史资源拍摄”的“影像化”,对于未来戏曲发展和研究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所谓“影像化”,不是简单的“戏曲录像”,是要把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影像保留作为一个长期的课题来做。这样,再过几百年,会有戏曲的后继者去观摩、学习。他说,在这一过程中,看到了与平时不一样的胡琴,即作为戏曲主弦的胡琴,是非常值得记录的戏曲音乐内容,就像我们今天讲的“戏乐共生”,戏曲有“清曲”,戏曲的欣赏是“听戏”。现在的危机是戏曲主弦人才的培养和传承,过去的传承是靠琴师,现在从专业院校毕业出来就去拉主胡了,就会接不上,甚至产生断层。当代戏曲主胡人才如何培养、如何既有高超的演奏技艺又能胜任戏曲的主弦演奏要求,是个重要的课题。我们的拍摄,就要把戏曲主弦的故事、表演形态和活态传承记录下来。
浙江音乐学院张咏音老师围绕着在项目采访过程中所了解的戏曲剧种,以及戏曲主弦的存活状态和传承中遇到的困难,向与会专家进行了分享和探讨。她谈到,通过采访中涉及到的上海、南京、苏州、扬州、泰州的越剧、苏剧、淮剧、锡剧等戏曲剧种,对主弦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作为专业二胡演奏者和教师,感受到戏曲主弦与专业二胡在地域风格、声腔特色、音色、润腔和演奏手法上的不同。戏曲主弦的人才培养,是戏曲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同样需要给以支持。政府扶持力度大的地方剧团,就发展得比较好。我们到地方剧团采访,每一个主弦演奏员看到自己作为戏曲的主角被关注,都是既紧张又激动,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地方剧团主弦人才的培养,在不同的剧团,处境不同,有的并不理想,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机遇。
针对此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的问题和前景,宋飞教授在回应中谈到,对于那些存活至今甚至处于发展中的戏曲主弦来讲,需要去探寻、追踪。在寻踪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丰富的、不被我们所熟悉、认知,并且具有推广价值的资源,这种寻踪、采录的工作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我特别呼吁希望能够有史学家、民族音乐学家关注并加入我们这个领域的研究。戏曲主弦那些高超、变化莫测而又有鲜明特色的演奏,是可以作为民族弓弦艺术的重要资源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的;而民族弓弦的专业演奏技术和能力,也可以对戏曲主弦演奏整体能力的提升有所助益,双方可以形成良性的互动。
宋飞教授还就戏乐弓弦人才培养的推进提出了四点倡议,得到不少专家的回应。一是建立一个跨专业、跨剧种的教学交流平台;二是建立戏乐人才培养教材交流机制;三是倡导有针对性的、重在戏乐母语学习的游学机制;四是建立相关实践教学的联盟。
在第二个板块“关于弓弦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中,与会专家依次发言,围绕各院校中以戏曲主弦为代表的弓弦乐器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经验、弓弦乐器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李永志先生谈到,河南豫剧已经是中国地方戏曲的最大剧种。豫剧的标志性乐器就是豫剧板胡,并在形制、用弦、用弓和演奏方法等方面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如何没有豫剧板胡,就不会有豫剧的音乐风格,也就无法表现豫剧浓郁的韵味。从专业院团到地方戏班,豫剧板胡的从业者众多,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其文化水平偏低仍是普遍现象,演奏的规范,也因豫剧流派多,在乐器形制、演奏手法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如果能给地方戏曲主弦人才培养设本科,主弦人才的演奏、作曲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养将会有很大提高,反过来也会促进和提升戏曲音乐的发展。
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李笑秋介绍了学院办学及历史发展,以及黄梅戏主弦人才的培养,一些主弦人才后来成为地方院团的主力军甚至作曲家。安徽省黄梅戏院团的主弦和骨干演奏员,80%来自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学院在黄梅戏职业教育、在主弦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还成功申报了“黄梅戏伴奏人才培养”等项目。李笑秋先生也提到戏曲主弦伴奏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生源短缺、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对于戏曲伴奏人才的培养,应改变单一技术技巧演奏能力训练的状况,课程要优化,还要加强乐队声部的训练,逐步过渡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方向上来。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主任王绍军从戏曲中的“曲”作为戏剧性的乐曲和“好面在汤,好戏在腔”谈起,并以《沙家滨》“智斗”为例,谈戏曲声腔艺术在戏曲中的作用和地位。他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多剧种戏曲音乐表演人才成果展示的专场音乐会,到场的专家、师生都为之一震,大开眼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每一个剧种的背后,都是一片剧种音乐的天地。我们在戏曲表演人才培养方面,招表演人才班,招的是“一鼓一弦”,设计详细的培养方案,学作曲,学乐器,通过4年学习,不仅是剧种的伴奏人才,还是作曲家、创作家,为未来戏曲人才培养撑起一片天。这次是十二年来戏曲器乐伴奏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通过中国弓弦艺术节,大大强化了戏曲艺术中“曲”的作用。希望每年汇聚各剧种优秀主弦器乐人才,形成长效机制。
中国戏曲学院艺术实践处长张尧谈到,今年的中国弓弦艺术节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获得圆满成功,无论线下线上,都产生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次活动中,“戏乐共生”的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并派生出更多的活动。戏曲主弦的口述史项目,初步的成果,就已令人眼前一亮。我们是在创造一部历史,50年以后,这些有视频、有记录的成果,会非常珍贵。习近平总书记说“戏曲繁荣发展关键在人”,确实如此。这个项目研究的重大意义在于对戏曲音乐和主弦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其意义远超出项目本身。宋飞副院长谈到有关项目的几个倡议,要实现跨专业、跨院校、跨剧院团的联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倡议和号召,机制的建立和倡议的实行将会对戏曲器乐特殊人才高水平的培养,在教学特色、艺术实践、教学水准、专业建设乃至服务社会、引领全国等层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推进戏曲音乐与民族音乐共同发展,对中国音乐学科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唱腔创作和戏曲器乐伴奏,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重要的特殊的内容纳入“戏乐共生与传承”中的人才培养,将会形成我院高等戏曲艺术教育办学特色和亮点之一。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主任谢振强谈到,这几年中国弓弦艺术节在中国戏曲学院落地,办的非常有特点,非常成功。宋飞副院长牵头做的项目包含了很多内容。事实上,不仅是一个剧种的主弦乐器,主奏人、琴师在戏曲音乐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很多剧种的唱腔设计,基本上都有这些主奏人,尤其是主弦,还有笛师、吹奏乐的主奏人参与其中。戏曲的伴奏者往往也是创作者。在很多剧种中,弓弦乐器主奏者承担了音乐的记录、记谱和唱腔的指导,尤其是经验比较丰富的琴师,发挥的作用更大。在戏曲的发展中,与时俱进是一个规律,否则就会被时代边缘化、弱化。近年来戏曲的“与时俱进”,更多处于借鉴的层面,也包括现代京剧的移植,这对各剧种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才培养,既要规范化,提高艺术质量和水准,又能够发挥个性特色,这是主奏乐器的乐手和创作人员都要思考的问题。宋飞副院长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创造力和传承力”,包括平台、机制的想法都非常好,这是大学人才培养需要把握的问题。中国戏曲学院有其他院校不具备的优势和资源,对于戏曲主弦人才的培养怎样形成一个有国戏特点的方案这个问题,建议如果有可能,为全国戏曲的器乐演奏或主奏乐器设立一个“学院奖”,通过宣传,形成互动。
二胡演奏家周维谈到,人才培养是永恒的话题。从二胡的角度来说,二胡其实是从戏曲传承下来的,几百种戏曲主弦都是弓弦乐器,“戏乐共生”这句话非常贴切。我们要向戏曲学习、向民间学习。除了戏曲,还要向传统音乐学习。昨天听了演出,《我的祖国》有二胡、板胡、京胡领奏并有梨园特色,非常新的形式,听上去非常融洽和谐,这对胡琴弓弦乐有很大贡献。表达的是民族的语言,感觉像用自己的家乡话在说对祖国的热爱。这次有几点体会,一是人才培养要开拓思路,格局要宽一些。国戏做中国弓弦艺术节坚持多年,扩展非常宽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二是要开门办学,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
二胡演奏家高扬在会上谈到,中国戏曲学院开设多剧种的培养机制,这对于戏曲主弦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中国音乐学院是全国11所专业院校中唯一一个把江南丝竹作为必修课的专业院校,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传统。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已经成立长三角戏曲表演联盟,把越剧、沪剧、黄梅戏、淮剧、扬剧都联盟到一起了。从主弦的传承来说,剧团主弦伴奏经验丰富,戏曲类院校的主弦教师则具有知识结构丰富、伴奏经验全面的特点。中国戏曲学院连续举办的中国弓弦艺术节,为戏曲主弦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副主任牛长虹围绕弓弦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两方面谈到,这三届中国弓弦艺术节,通过一系列音乐会、研讨会和讲座,对我国弓弦人才培养、作品创作进行了很大的探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戏曲风格音乐作品的推陈出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戏曲学院器乐专业弓弦乐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从戏曲声腔艺术和传统戏曲音乐的源头直接汲取营养,形成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办学模式。这方面,中国戏曲学院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中西合璧形成优势互补。谈龙建老师曾讲到“声器并貌”,我们丰富的戏曲资源,包括戏曲师资,可以形成我们独特的办学特点。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音乐院校弓弦教学和中国戏曲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结合、互补,并不冲突。我们可以达到专业音乐院校的通识水平,更可以突出自己的特色。宋飞副院长演奏过很多戏曲声腔作品。未来民族器乐的发展,除了技术技巧,戏曲音乐也是民族器乐的重要根源。对于弓弦艺术的创新与继承,一是要具备时代性,二是要有足够的技术含量,三是要具备浓郁地道的戏曲风格。民族器乐的系统化、科学化对戏曲器乐有着借鉴意义,用在师资人才方面,音乐系、京剧系、表演系弓弦乐发展可以互补、联合、交汇,同时还要重视教材建设。
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副主任顾玉杰着重对京剧器乐人才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是师资队伍。打造新时代教师队伍是未来一项长期重要工作。“没有学生做不到的,只有老师不知道的”。京剧前辈们的做人传艺,影响我们几十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二是课程设置。她谈到,自己在中专的时候副修乐器开设有古筝、昆笛等,当年学院请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潮州派筝代表人杨秀明和邱大成老师两位老师执教,使自己受益终身,对京二胡演奏也期待了很大的帮助。课程设置合理,又要突出特色是办学要遵循的规律。2018年我们做过“京胡名家库”,收录有53位名琴师的照片、生平、音像、音响。要让学生知道,“梅尚程荀”曾与哪些琴师合作,这些琴师演奏的代表剧目是什么,这是我们作为教学传承者应该做的工作。京剧乐队的伴奏,要完成劲儿、味儿、字儿这些京剧唱腔的东西,要研究、学习、提高,才能做好传承工作。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姚红副教授在发言中谈到,表演系作为学院比较年轻的一个教学系部,面向各地方剧种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每届只招“一鼓一弦”。这届中国弓弦艺术节戏曲主弦专场演出,表演系十几名学生承担了所有剧种的演出任务,昆曲、豫剧、豫剧、湘剧都能相互协作演奏,真正体现了各剧种之间的融合与互相学习。在教学中,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主胡学生,我们从求共性的方面,请一个比较好的二胡老师执教开重奏课,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从教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磨合促使学生们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参加中国弓弦艺术节的演出实践,使我们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
研讨会最后,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作了总结发言,他从各位专家同仁交流的角度,从“探寻中国戏曲音乐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历史传统”以及“新时代高等院校关于‘中国戏曲音乐’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建设”两个方面,分享了他的体会。尹院长谈到,千百年来,中国戏曲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滋养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演奏伴奏方面,还体现在创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说到“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个瑰宝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多种艺术发展基础上的,中国戏曲即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综合呈现。我们戏曲界常说的“戏以曲传”与“戏以曲兴”,即表明了戏曲是通过音乐来传承、传播,“曲”为“戏”非常重要的传承方式,这既是现代戏曲几十年发展历程所印证的,也契合了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戏乐共生”。我们要在尊重、遵循、挖掘、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在“戏”与“乐”的交融、共生与共荣之中,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中国戏曲和民族民间音乐在艺术与教育层面的互动发展。尹院长最后谈到,中国戏曲在今天的发展,既要守正,还要创新。今天中华文化要实现新的发展,要走向世界,一定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尹院长的讲话,将会议的研讨提升到关于戏乐共生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认识高度,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