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与现代教育——第九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11月5至7日,由我院举办的“京剧与现代教育——第九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院党委书记李必友致闭幕词,院长尹晓东致开幕词,副院长冉常建作大会主题发言,副院长张尧等出席会议。
李必友指出,本届研讨会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全院师生回信一周年之际,是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一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时点特殊、主题重要、形式创新、参与广泛、成果丰硕,是一次戏曲艺术的学术盛会。他强调,要用好本届研讨会的成果,注重搞好转化运用,助力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把京剧学研讨会持续办好,重视并着力抓好这个重要平台和品牌建设;加强京剧学科学化研究,形成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共谋戏曲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对接融合和转化跃升;合力提高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院校、院团、社会等各方面作用,致力于戏曲人才培养和戏曲艺术发展。
尹晓东回顾了17年来京剧学学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肯定了我院京剧学研究团队在京剧文献的发掘整理以及我院在戏曲理论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成果。他指出,未来我们将全面总结新中国戏曲教育70年来的宝贵经验,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贯彻到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中,围绕“高水平特色型”分类发展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和首都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戏曲人才培养中心、戏曲理论研究中心、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交流与合作中心”。
学院荣誉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特别指出了戏曲教育中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呼吁在京剧的人才培养中应加大重点人才的实践力度和实践机会。作为京剧人,对京剧艺术的认知水平,决定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水平,为了避免舞台表演的机械化,要重视对京剧文化内涵、艺术范式、审美理想的感知。
大会主题发言中,冉常建指出,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其目标是立体的,即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时代课题,需要培养大批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全面发展的京剧人才来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上海戏剧学院孙惠柱教授探讨了演员身上的“绝活”与演人物之间的关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郭安瑞的研究呈现了法国人视野中清代晚期京剧的生态。
大会发言中十五位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学者梳理了张君秋先生的教育理念,并强调当“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成为戏曲艺术高端教育的成功范本之时,应铭记张君秋先生在京剧教育领域的筚路蓝缕之功;有的学者注意到了演员进行基本功训练时的运动原理以及防止损伤的训练方法;也有学者探讨了我院著名教育家王诗英教授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如何吸收其它艺术门类的优势、如何创造性地改造人才培养模式等。
在小组讨论中,数十位学者围绕“理论与政策”“科班与剧场”“教学与实践”“域外视野及其他”四个主题进行了分组讨论,交流了京剧与现代教育的诸多理论问题,也涉及国家政策对于京剧教育发展的作用,富连成等民国时期的科班和建国后的职业院校、高等院校对于京剧人才培养的贡献,剧场、校园、社区等场所对于京剧演出的推动等问题。课堂教学与实践、当前京剧院团的人才培养,更是此次会议最为集中的话题。域外视野对于京剧教育、京剧传播的聚焦也是独特视角。
傅谨教授对此次研讨会进行了学术总结,他对比分析了建国前后各种戏曲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得失,强调作为身体训练为主的京剧艺术,必须要高度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和上台演出的机会,只有尊重艺术规律,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京剧内生的现代化,现代京剧教育才有可能成功。
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法国、丹麦等海内外的戏曲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院团管理者及社会各界京剧爱好者近150人线上线下参加会议,提交论文110多篇,研究视野开阔,研讨广泛深入,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