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郑菲: 芳菲尽处 人淡如菊

□本报记者 王海霞

舞台上的“千古绝唱”

黄昏,暮色开启,喧闹了一天的北京城安静了下来。在青砖灰瓦的胡同里,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被夕阳的余晖投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在周围高大的现代建筑物包围下显得沧桑而绝世。这是北京正乙祠古戏楼,始建于清朝,至今已经余音绕梁三百年。

夜色暗下来,古戏楼的红灯笼逐次点亮。随着一声京腔味实足的吆喝声:“开戏喽!”锣鼓、唢呐声依次响起,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观众早已安静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

后台,一个全身戏装,早已化好了精致的妆容,正在安静候场的女孩听到锣鼓的声音,快速地站起身来,立刻换上另一副表情,那是属于戏中人物的状态。

8月28日晚,正乙祠古戏楼上演梅兰芳大师代表剧目集锦《梅兰芳华》,郑菲主演《霸王别姬》,在剧中饰演虞姬。大幕开启,郑菲袅袅婷婷地出场,此时,她早已成了那个和霸王忍痛分离的虞姬,一脸凄然。

一番载歌载舞的剑舞,随着京胡“夜深沉”曲牌舞出了虞姬对霸王诀别之情,凄凄惨惨,剑花下腰引得台下掌声不断。

“好!”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站了起来,激动地鼓着掌。忽然,他意识到有些不对劲,看了看周围的观众,耸了耸肩,不好意思地笑了,坐下继续看戏。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几句“哭相思”,虞姬满脸泪痕,肝肠寸断。台下的人看得亦是凄然。

舞台上挥剑自刎的虞姬和伤心欲绝的霸王化成了永恒,随着大幕缓缓下垂,台下的人们仍然沉浸其中,长久沉默。之后,掌声不断。

谢幕,再次谢幕,《梅兰芳华》落幕,郑菲在掌声中与观众告别。

“每次演出这个剧目我的心都会流泪,真的是演到动情处,好像自己已经变成了虞姬,能切切实实感到她那种锥心的疼痛。”后台上的郑菲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戏里,并没有急着卸妆,缓缓地和记者聊起了天。

无论是京剧《望江亭》中机智勇敢的谭记儿,还是《红鬃烈马》中节孝双全的王宝钏,或者是《玉堂春》中蒙受冤枉的苏三,甚至是《穆桂英》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郑菲说,只要上了台,穿上了戏装,锣鼓声一响,就感觉自己成了戏中人,“我们早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说起和戏剧的缘分,郑菲笑称可以用“一见钟情”、“怦然心动”、“一见倾心”、“如痴如醉”来形容。

梨园世家走出来的“最矮青衣”  

时光的相册翻回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

承德,作为清王朝的“夏都”,满族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因子还在人们的血液中流转,听戏、看戏还是很多市民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方式。

“走啊,菲菲,听戏去喽!”这是记忆中,郑菲的奶奶经常对她说的一句话。郑菲的奶奶王笑梅是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两个姑姑都是承德市非常优秀的京剧演员,爸爸、妈妈都喜欢听戏,没事时,大家就聚在一起聊聊唱唱。小郑菲从小就跟着姑姑去京剧团玩,在剧团排练的皮黄声中跑来跑去,就在这种浓厚的戏曲氛围中一天天长大。

但奶奶心疼孙女,不愿让孙女学戏,主要是学过戏的人都知道唱戏太苦了,小小的孩子哪受得了?一直到奶奶去世,郑菲都按部就班地上学,从来没想过去学戏。

10岁时,正上小学的郑菲在春节时和父母去看姑姑演出《大登殿》,郑菲一下被剧中人物凤冠霞帔的扮相迷住了。她痴痴地看呀,直到戏散了也不愿走。演出结束后,她央求姑姑穿上了团里青衣、花旦、刀马旦的戏装,让爸爸给拍下了一组照片。

也就是那一刻,这个一身戏装的孩子被戏曲的魅力深深地迷住了,她虽然不知道命运这回事,但她相信这就是自己心里真正喜欢的东西。

于是姑侄两人有了以下的对话:“姑姑,我要学戏。”“你不怕苦?学戏可不是一般人能坚持下来的。”“我不怕,我能受得了。”看侄女如此坚决,姑姑只好带着侄女到京剧团的少儿培训中心,让她和学生们一起学。

几个小时过去,别的学生还没学会,郑菲竟能流畅地唱出《苏三起解》那段经典唱段。“五一”假期时,代表京剧团培训中心的孩子第一次登台,去避暑山庄里演出。姑姑吃惊地发现这个孩子是唱戏的料,开始悉心培养,并安排她和自己的师父——著名武生表演艺术家张世麟先生的女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的弟子张秀麟老师学戏。小郑菲的戏曲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张派的经典剧作《望江亭》只学了半年,她已经唱得像模像样。

1998年春天,承德京剧院团组织孩子们报名参加全国戏剧小梅花奖,郑菲录了一段《望江亭》经典唱段报名参赛。往省里报初审带子时,河北省剧协主席刘仲武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小张派”,把郑菲作为代表河北的新苗上报到中国剧协,最后一举夺得了全国小梅花奖业余组一等奖。

11岁的孩子居然夺得这么重要的奖项,郑菲出名了。经刘仲武介绍,她经常参加各种演出。那些年,承德的很多戏迷都认识这个一脸稚气,扮相俊美的青衣小姑娘。

1999年春节,郑菲去河北电视台录戏曲节目,无意中认识了北京戏校的孙毓敏校长。孙校长见她是可塑之材,动员她进一步学习。在刘仲武的引领下,郑菲走上了这条京剧专业的路。她考到北京戏校,专攻青衣。

那时,郑菲12岁,身高只有1.37米的她是全校“最矮的青衣”。

青春路上的“追梦人”

中国戏曲由唱、念、做、打、舞构成丰富的表现力,它对演员的基本功训练,有着极高的要求。青衣演员舞台表现含蓄,更注重内心的表达,要求演员在外形、声音、唱腔、念白、动作、台步上都是来源生活而富有程式表现,需要极高的悟性,对演员的表现力就更严苛。

学戏苦不苦?

河北省著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裴艳玲谈起自己学戏的经历,也是一声长叹:“学戏的时候,没活路,就想死了。死都成了奢侈的事情,你不能死啊,你得练功,你得成角。”

郑菲虽然还不懂得“角”的意义,可是她知道要想学好戏,就必须吃苦。

5年多的中专戏校学戏,郑菲的生活里没有娱乐,只有两个字:“练功”。那时,她还是一个12岁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她却天天在练功房里度过。踢腿、下腰、拿顶……有时真疼得掉眼泪,但看着严厉的老师,只好默默地擦干眼泪,继续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菲的专业素质在同班学生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受到了老师和校长的青睐,经常给她加课,提供演出的机会,对她进行重点培养。

每天早上起来练功、吊嗓,上午4节课,中午进行身段训练,下午4节课,晚上要练功,周六日还要去找老师学戏,有一年的时间,郑菲都是如此高强度的训练。她整个人就像一架机器一样高速运转。郑菲的最高纪录是一个学期学了11出戏。

“累大劲了,已经感觉不到累了。因为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戏强度,每天忙忙碌碌,非常充实。”在别人眼里魔鬼似的训练,郑菲却说得云淡风轻。

只有妈妈知道宝贝女儿受了多大的苦。每次去北京看郑菲,妈妈都不敢看她练功的场面,只好默默地给她洗衣服。是啊,女儿的那身黑色的练功服,总是湿漉漉地粘在身上,好像从来没有干过,那是汗水浸透的,脱下来都能拧出半盆水。

郑菲的老师笑着对她妈妈说:“你家的孩子身上常年总是一股汗水的馊味,小家伙太用功了。”

由于专业成绩突出,在学校时,郑菲就主演了京剧《大·探·二》、《四郎探母》、《玉堂春》、《红鬃烈马》、《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毕业时,老师单独为她排演了《望江亭》。

2004年,郑菲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京剧表演专业,先师从王志怡、张晶学习梅派戏,后师从四小名旦宋德珠先生的女儿宋丹菊学习宋派。

四年的大学时间,郑菲除了在校系统地学习,还寻找各种演出和参赛机会,除了勤工俭学为自己挣学费,还锻炼自己的舞台表现能力。

在戏曲艺术的苍穹上,郑菲就像一颗冉冉上升的行星,日益散发出自己璀璨夺目的光彩。

戏曲理想的“守望者”

2008年,郑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家京剧院三团,就像一条鱼一样,在这个广阔的艺术海洋里自由畅游。

国家京剧院隶属于文化部,这里有许多专业的人才,像于魁智、李胜素、张建国、董圆圆等京剧名家都在这里工作。能和这么多戏曲界的大腕一起工作,郑菲感觉到既是压力,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

当初大学毕业时,许多专业剧团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向她伸出橄榄枝,但郑菲喜欢这里浓郁的艺术氛围,不用考虑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专心演戏。

“只要一听到京剧,我什么都忘了。”从童年、少年、青年一直到日后的中年、老年,这辈子可能都和戏曲陪伴在一起,这么多年下来,戏曲早已成为郑菲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骨子里流淌着戏曲的血液,心里永恒地爱着。

“对戏曲一定要发自真心地热爱,这样你付出多少都不觉得苦。学戏不能怕苦,如果没有吃苦的精神,是无法成‘角’的。”郑菲说现在不少孩子学戏,可又不能吃苦,只凭一时的热情无法长久地在这行立足。

然而,现在这个社会光怪陆离,人心变得很浮躁,像戏曲这种传统艺术也遭遇市场的冷遇,但在郑菲看来,这只是一时的现象,原因是人们对戏曲没有更深的了解。“如果你走进去,会感知到戏曲艺术的博大文化和那种无穷的魅力。在这样的时期,更需要人们去关注戏曲,热爱戏曲,需要更多的人们去坚守一些东西。”

在国家京剧院三团工作,郑菲经常进高校演出,她欣喜地看到,现在很多的学校开始重视京剧这项传统艺术,有自己的京剧社团,喜欢看戏的学生越来越多。这让她感到很欣慰,古老的京剧艺术终究不会被时代大潮湮没,散发出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这几年,由于小有名气,邀请郑菲演出的剧院越来越多。除了在京城和各地大剧院演出,郑菲还有机会去为国家领导人专门演出。2013年京剧艺术进校园,到青海、甘肃、贵州等地,郑菲与张建国、李文林等老师合作演出《大漠苏武》,在剧中扮演了胡阿云,先后演了二十余场。去年5月份,郑菲跟随团里去东北三省四个城市22天巡演15场戏,一个人就主演了10场《望江亭》,5场《坐宫》。这也是她自参加工作以来,记忆中任务较重的一次巡演,9月3日,她又奔赴新疆和甘肃酒泉,开始6场慰问演出。

原本忙碌的郑菲更忙了,但在她的心中也有一丝遗憾。由于工作繁忙,这些年回承德的机会越来越少,每年只有春节的时间才能回承德,但她总是寻找一切机会为家乡父老演出。“2008年我参加工作第一场演出就是在承德,之后多次回承德演出,感觉非常亲切、踏实,台下的观众都很熟悉,特别愿意为咱家乡人唱戏。”

说这些话时,郑菲原本淡然的脸上,忽然闪现着动人的光泽。这道光是那么熟悉:它来自于那个10岁时第一次穿上戏装被惊魂的郑菲;那个练功房里一身汗水、一脸倔强的郑菲;那个在舞台上肝肠寸断、泪湿香腮的郑菲;那个谈起戏剧谈起家乡一脸柔情、满腹爱意的郑菲。

那是一种无法复制也无法模仿的光,只有一生追寻它的人才能得到。

她一个人,走向光,走向戏,走向芳菲的舞台深处。

人物简介

郑菲,承德人,1987年10月3日出生,现就职于国家京剧院,优秀的青年京剧表演人才。1998年获首届中国少儿戏曲艺术“小梅花”大赛金奖,2001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少儿京昆大赛三等奖,2002年获第九届全国推新人大赛银奖,2004年获“蚁力神杯”大赛二等奖,2009年获全国戏曲红梅大赛“金梅花”称号。擅演《望江亭》、《状元媒》、《四郎探母》、《玉堂春》、《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诸多传统京剧剧目。

前两个小时,郑菲还是那个说话细声细语、微笑起来嘴角不自觉上扬,眼神明亮一脸淡然的邻家妹妹,后两个小时,再见到她时,已经是舞台上那个一身戏装、手中双剑舞得银光交错,唱腔悲壮,满面泪痕的虞姬。

那一刻,你会有一丝地恍惚,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她?

“很多人都说生活中的我和舞台上的我反差很大,简直是两个人。”郑菲淡淡地说。

看到这个小姑娘,你会想起一句话:有些人天生是属于舞台的。

舞台上的她繁花似锦,浓妆艳抹,一颦一笑勾人心魄,眉眼之间全是风情,像一株开得浓艳的牡丹,而生活中的她素面朝天,冷静沉着,淡然如菊。

冰与火,冷与热,构成了郑菲真实而立体的人生。“淡”是她在生活中的表现,“浓”是她在舞台上的呈现。它们都是郑菲努力盛开的姿态,那个骨子里最好的自己。

【来源:2015年9月11日《承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