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中国高端戏曲人才培养的摇篮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栏目导航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中国戏曲学院举办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研讨会

在中国戏曲学院建校70周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重要回信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新文科建设宣言颁布等重要背景下,2020年12月19日,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国际文化交流系承办的“守正创新:面向2035的戏曲传播 ——第六届中国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

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教授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回顾了“中国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研讨会”的历程并介绍了本次研讨会举办的重要背景。他指出,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是戏曲文化传播的重要机遇期;当下的戏曲文化传播,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期;《新文科建设宣言》的颁布,为戏曲文化传播及人才培养确立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未来的戏曲传播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外:做好戏曲文化内涵的当代阐释,创建戏曲艺术的阐释话语体系;面向海外:提高戏曲文化价值的海外观众认同度,提升戏曲艺术的海外影响,为世界戏剧发展贡献中国戏曲智慧;面向2035及更远的未来:创新戏曲文化传播机制,提高戏曲文化的影响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戏曲贡献。

在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北京演艺集团总经理王珏、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董峰、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丁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徐珺、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授刘三平分别做了发言。

王珏在题为《关于传统艺术国际传播的一点思考》的发言中结合具体案例,指出传统艺术的国际传播应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讲好本民族的故事,这是达到有效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前提;要做到知己知彼、借力借势,充分了解和掌握异域和目标地受众的文化习惯与审美需求,从中找到可以恰当地进行沟通的点;要实现传播方式的创新和元素再造,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和线上线下等传播渠道的拓展,推动受众影响力的深化;还要“向前一步”,在内容创作与生产方面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董峰教授在《戏曲传播的艺术管理案例与探索》发言中通过对南京溧庆黄梅剧团和南京市秦淮区小梅花青年越剧团两个民营戏曲剧团的分析,指出了当下民营戏曲剧院团面临的生存困境和真实面对的问题,认为民营戏曲剧院团的组织机制、管理模式、运营策略的设计与实现途径直接决定了剧院团的生存状态;艺术管理与戏曲传播的学习者要有扎实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还要有艺术情怀,要深入一线做实践,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帮助民营戏曲剧院团解决实际问题,让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真正落在实处。

丁牧教授做了《关于中国戏曲艺术创新与传播问题的若干思考》的发言,他指出戏曲艺术一定要创新,一定要表现现代生活;戏曲艺术的创新,需要跨界的艺术创作者,要身具创新的激情和继承的底蕴;戏曲艺术创新要实现全方位的突破,但可以先从音乐元素的创新开始做起;戏曲的当下发展,要将研究、创作和传播紧密结合,用创作引领研究,研究推动创作,传播扩大影响。

徐珺教授在《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与译介》发言中回顾了戏曲翻译研究的历程,提出了基于Cite space理论构架基础上的戏曲翻译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她认为,中国戏曲翻译与中国戏曲文化走出去,需要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在加强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使用海外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以及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解读和传递中国戏曲的理念与思想。

刘三平教授在《关于艺术学名词规范化建设的思考》发言中指出艺术学理论中名词规范的建设还需加强。艺术作为文化的表征,在名词的审定和海外译介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西方语言的规范性和中国文化的灵活性,才能走出语言概念模糊的困境,从而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

下午的三个分论坛,分别由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主任刘珺、国交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阙艳华、国交教研室主任宋之歌主持。

在“戏曲传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分论坛中,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尹亚利做了《担当时代使命,促进戏曲传播》的发言,他指出坚持守正固本是戏曲传播的历史责任,要创新传播手段,紧跟时代步伐;要深刻认识戏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独特作用,以平和的心态做好戏曲的国际传播;还要加强对传播对象的研究,培养中国戏曲的国际“粉丝”。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孙红侠在《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中以B站作为传播案例,分析了弹幕对二度创作的影响以及B站形成的独特社区调性,解读了B站在线上视频发展成熟、竞争激烈的当下,其得以生存立足、进而发展壮大的原因,认为戏曲的当代传播,必须实现传播理念、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中国戏曲学院思政部教授周丽娟在《1935年苏联艺术界对中国戏曲全民性的介绍与分析》中以梅兰芳1935年访问苏联时期,苏联艺术界对于中国戏曲全民性特点的介绍与分析及影响为重点分析内容,指出戏曲海外传播要重视汉学家的作用,要注意全方位了解目的国的情况,要实现国内戏曲的繁荣与海外传播发展的相辅相成。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青年教师郝爽通过《媒介演进中的戏曲文化传播初探》发言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由于地域和收入等因素的不对等,造成了传播中的文化割裂,文化的“破圈”更为艰难;我们还应避免由于媒体的商业属性和大众文化的异化等原因,导致戏曲文化在大众媒体上被二次解构,最终消解了戏曲原有确定性和戏曲文化价值。

在“戏曲传播与艺术机构”分论坛上,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总经理王修芹在《戏曲文化机构化国际传播构想》中以我院张火丁教授2015年赴美演出为重要案例,解析了戏曲在对外交流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认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戏曲的推广还需借助多方力量搭建戏曲传播的平台,共同传递中国声音;同时分析了成立一个国际组织对于戏曲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卜希霆在《文旅融合与传统戏曲的复兴与创意营造》发言中以“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纲,剖析了当下文旅融合的必然趋势,指出了未来文旅发展将更加强调文化体验、想象空间、次元世界、创意营造、时尚生活、双效统一的趋向,提出了戏曲创意营造的路径与方法。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规划处赵茜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介绍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情况以及呈现出的戏曲当代传播特质,指出戏曲的当代传播应注重内容建设,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发挥媒介优势,将戏曲元素深度融入日常生活中。

在“戏曲传播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中,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胡娜指出,戏曲艺术传播人才的培养要立足戏曲本体,也要有超越艺术、服务社会的时代意识;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戏曲艺术传播及艺术管理相关研究、明确课堂教学和研究方向,促进专业结构性的提升和产教融合的高质量推进。国交系副教授马萱分析了中国戏曲海外传播在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特点,指出戏曲线下传播更应注重传播效果,线上传播应成立专业机构,通过专业策划团队的战略性运作实现戏曲的持续性推广。学院附中的青年教师刘璐通过自己的戏曲海外传播经历,指出戏曲对外传播需要戏曲院团巡演和戏曲对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寻求产生可持续传播效应的新途径,还需利用网络及各种融媒体手段,搭建好戏曲传播平台。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以个人从业29年的经历为例,分析了当前世界格局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变迁中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结合其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扎根传统文化、培育下一代受众的实践经验,生动地用“树立中国形象”解答了我们今天如此重视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的原因,并对中国戏曲文化提出了“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向海外、生长于海外、传播于海外”的美好发展愿景。同时,他引用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为答案,回答了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他指出,文化就是需要不断的加深交流,在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之下,才能凸显世界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中西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既有同也有异,这些恰恰需要更多的交流去认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特别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文化,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也让西方人更好的去认识中国。尹晓东院长对于做好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戏曲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以传播内容更新带动戏曲在海外传播的观念更新路径,以双向交流模式推动戏曲在海外传播的机制更新路径;同时还应依靠国际组织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活动,建立更为多元的合作平台,拓展更为畅达的国际文化交流通道。他特别强调了中国戏曲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人才的培养。最后,尹晓东院长表示,在学院“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中,我们要通过中国戏曲人才中心、中国戏曲理论中心、中国戏曲传承与创新中心、中外戏剧合作与交流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为中国戏曲下一个70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会议最后,国际文化交流系主任于建刚以“跨界”“创新”“平台”“话语”四个关键词作了总结发言。“跨界”就是要实现戏曲传播的跨媒介,戏曲人才培养的跨行业;“创新”包含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传播创新以及文化创新,其中重要的是文化创新;“平台”是既要善于利用和使用各种能够和我们发生关联的传播平台、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搭建平台,特别是戏曲艺术海外传播平台;“话语”是要逐步建立起戏曲艺术国内外传播的阐述体系和话语体系。

戏曲文化传播与发展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系乃至学院的一个学术品牌。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把它打造成戏曲文化跨界的平台、学术创新的平台、共享思想的平台,最终使其成为具有中国戏曲学院风格与特色的戏曲文化传播话语的表达平台,为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播与未来发展提供思想、方法与路径。